|
|
|
什么樣的垃圾中轉站用在鄉鎮里?时间:2024-09-20 作者:河南德隆重工【原创】 阅读 在鄉鎮地區,垃圾中轉站的選擇與建設需要充分考慮當地的經濟條件、人口分布、地理環境以及垃圾產生量等多個因素,大部分地區的鄉鎮人口密集不高,建設的是小型垃圾中轉站,采用地埋式水平壓縮垃圾中轉站設備就能滿足當地生活垃圾收集、壓縮、中轉的需求。 一、垃圾中轉站的特點 功能定位: 收集與分類:配備垃圾分類收集設施,作為垃圾收集與分類的集中點,接收來自鄉鎮各區域的生活垃圾,并進行初步的分類后,再將不可回收的生活垃圾送往垃圾中轉站。 壓縮與轉運:配備地埋式水平垃圾壓縮設備,對生活垃圾進行壓縮處理,以減少體積,便于后續的運輸和存儲,降低運輸成本。 設計原則: 環保性:注重環境保護,采取有效措施減少垃圾處理過程中的二次污染,如設置垃圾壓縮的污水防滲處理、臭氣控制等。 經濟性:根據鄉鎮的經濟實力和垃圾產生量,合理控制建設規模和運營成本,確保長期可持續運行。 便捷性:選址應便于垃圾收集車輛的進出和垃圾的轉運,同時考慮對周邊居民生活的影響。 二、具體案例 以某鄉鎮為例,該鄉鎮人口約為2萬人,日均垃圾產生量約為20噸。為滿足垃圾處理需求,該鄉鎮建設了一座小型垃圾中轉站,具體特點如下: 建設規模:占地面積約200平方米,建筑面積約100平方米,能夠滿足當地垃圾處理的需求。 設施配置: 收集區:設置多個垃圾分類收集點,配備分類垃圾桶,引導居民和商戶進行分類投放。 壓縮區:安裝一臺地埋式壓縮設備,單次壓縮能力可達7噸,有效減少垃圾體積。 轉運區:配備*垃圾運輸車輛,將壓縮后的垃圾及時轉運至縣級或市級垃圾處理廠。 運營管理: 實行定時定點收集制度,確保垃圾不滯留、不堆積。 定期對中轉站進行清潔和消毒,保持環境衛生。 加強人員培訓和管理,提高垃圾分類和處理的效率和質量。 三、數據支持 垃圾產生量:根據統計,該鄉鎮人均日垃圾產生量約為1公斤,總日產生量約為20噸,其中進行分類后,不可回收的垃圾量約為10噸; 不可回收垃圾的密度:0.2-0.3t/m³; 壓縮效果:經過壓縮設備處理后,壓縮密度可達0.7t/m³,垃圾體積可減少50%以上,從而降低運輸成本。 總結:生活垃圾未壓縮之前,按10立方容積的垃圾運輸車進行運輸,大約需要運輸4趟;壓縮后再進行運輸,大約需要運輸2趟。 |